公元960年,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。这位开国皇帝深刻反思了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、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,开创性地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。据传赵匡胤曾在太庙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誓碑,这一祖训使得宋朝文臣享有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。即便如苏轼这般屡次直言进谏的诤臣,或是推行激进改革的王安石,最多也只是遭到贬谪流放,鲜有性命之虞。然而历史车轮转到明朝,文人士大夫的境遇却急转直下。明成祖朱棣将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活埋雪中,状元杨慎被贬云南三十余载,书画大家徐渭更是在狱中饱受折磨。
不仅三大才子命运多舛,就连明初诗文三大家也难逃厄运。这三位文坛巨匠分别是太子太师宋濂、开国功臣刘基和诗坛领袖高启。年逾古稀的宋濂因牵连胡惟庸案被流放茂州,最终病逝途中;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虽助朱元璋夺取天下,却疑似被政敌胡惟庸毒杀;而诗才横溢的高启,仅因诗作中出现虎踞龙盘四字,竟遭腰斩极刑。 高启生于元末乱世的苏州,其诗才之卓绝,连清代史学家赵翼都盛赞其为明初诗人之冠。这位少年天才十六岁时就被盘踞苏州的张士诚聘为幕僚,在吴王府中如明珠般熠熠生辉。但恃才傲物的性格使他难以适应官场倾轧,最终选择归隐田园。明朝立国后,经宋濂举荐,三十二岁的高启出仕新朝,担任翰林院编修。朱元璋对其青眼有加,不仅让他参与编修《元史》,更委以教导皇子们的重任。然而三年后,厌倦官场的高启执意辞官,即便皇帝以户部侍郎之位相诱也未能挽留。 洪武六年,苏州知府魏观重修府衙时,特邀高启撰写《郡治上梁文》。这篇文采飞扬的应景之作中虎踞虎盘的典故,却成为高启的催命符。多疑的朱元璋认为这是在追念张士诚政权,遂以大不敬之罪将时年三十九岁的高启腰斩于市。这位诗坛巨匠的悲剧,折射出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地位的急剧坠落。与宋朝文人享有的宽容相比,明清文字狱的阴影下,文人的尊严与生命都变得岌岌可危。高启之死不仅是个人的不幸,更是中国文人从帝王师友沦落为皇权奴仆的缩影,标志着封建专制对文化精英的全面压制。 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